AI结果页的点击预测:哪些内容类型最易被折叠忽略?

2025-07-24 02:27 84 阅读

随着Google SGE(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)、Bing Copilot、Perplexity等生成式搜索平台逐步上线,搜索结果页(SERP)不再呈现一组蓝色链接,而是:

  • 第一屏由AI摘要生成,展示结构化内容
  • 原始网页多数“嵌入链接”或“被引用”
  • 仅部分内容获得“展开详情”机会

这意味着,即使你排在AI摘要引用前列,也不代表用户一定点击你。许多内容直接被“折叠”在AI生成块后方,点击率趋近于零。

于是,问题变成了:

哪些内容类型最容易被“摘要式吸收”,失去点击?
哪些结构最易被系统折叠或隐藏?
内容创作者该如何设计页面与结构来抵御AI折叠算法

本文将结合点击热力图研究、AI SERP生成模式、内容结构实验,逐一剖析。


第一章:AI搜索结果的“展示逻辑”彻底变了

1.1 从“排名争夺”到“摘要入口竞争”

传统SEO关注“排名靠前”,而生成式搜索引擎采用以下展示逻辑:

  • 提问后,生成一段回答块(AI Answer Box)
  • 回答块中嵌入 3\~5 个网站摘要或语义链接
  • 用户可点击“展开全文”或“来源页面”
  • 剩余传统蓝链被排在第二屏甚至更后面

1.2 折叠机制:“AI认为你已经看懂了”

AI摘要背后往往存在一个**“可替代性模型”**,它评估每个页面是否可以被回答内容“完整表达”。

当满足以下条件时,原网页内容将被折叠为“辅助引用”:

  • 信息高度通用或已被充分总结
  • 多页面表述相似,系统选取最权威页面露出
  • 页面缺乏图表、视频、独家逻辑结构
  • 页面结构混乱或标题模糊

一句话总结:越容易“被AI说清楚”的内容,越容易失去展示权。


第二章:被AI“摘要吸收”的高风险内容类型盘点

2.1 定义类 & 常识型内容:最易被“摘要完结”

示例:

  • 什么是CRM?
  • SEO的5个基本步骤?
  • Java和Python的区别?

这些内容的特征:

  • 结构标准
  • 网络上高度冗余
  • 没有主观见解或独特表达

在AI看来,这些问题有“高度共识”的答案,因此一段文字就能复述,无需用户点击原始页面。

结果:被AI合成进回答区,点击率极低。

2.2 简单列表型内容:结构被吸收,页面失效

如:

  • 10个适合初学者的编程语言
  • 企业财务软件TOP5推荐
  • 最好用的AI写作工具清单

AI会直接提取列表,并用Markdown格式呈现,同时省略原网页中的描述部分。

只有第一来源链接偶尔会出现在参考来源中,其它被折叠成“不显示”。

2.3 无主张型资讯摘要类文章

例如:

  • “苹果发布iPhone 18,搭载A19芯片”
  • “ChatGPT加入多模态功能,提升视觉识别”

若文章无分析、无预测,仅为新闻搬运,则AI直接摘要后不再展示来源链接。

尤其当你的内容来自官方新闻稿(如苹果官网),AI将优先抓取“原出处”而非你的网站。

2.4 标题模糊、结构混乱的泛内容页

若页面无清晰问题导向、标题笼统(如“如何做好内容营销”),或段落结构不清(长段无小标题),则系统难以判别页面核心价值。

结果:

  • 无法作为“引用点”
  • 也不会显示在“进一步阅读”区域
  • AI以其他结构更清晰页面代替你

第三章:点击概率高的内容类型长什么样?

要“穿透”AI回答的折叠机制,内容必须具备以下四大属性:

3.1 强主张 + 观点对立

如:

  • “SEO已死?我用数据反驳这句话”
  • “低价引流≠用户增长:3个真实案例解析”
  • “为什么我不建议中小企业盲目做私域?”

AI难以归纳主观性内容、争议型观点,因此更可能保留原文链接供用户判断。

✅ 用户倾向点击原文查看作者立场或细节。


3.2 案例分析型内容(尤其是实战路径)

如:

  • “从0到1搭建邮件营销系统全过程”
  • “我们如何用LINE提升年销售额120%:内部方案公开”
  • “A/B测试:我们是如何验证新落地页的转化提升的?”

AI不擅长生成基于具体情境的流程或案例,系统会将其标记为**“推荐阅读”**,提升点击率。


3.3 图解 / 数据型内容

如:

  • 用户流失原因数据图表
  • LTV公式计算流程图
  • 行业趋势变化柱状图

AI无法提取SVG/PNG图内容,且图像背后常含大量解释性文字,因此:

✅ 图文结合类内容通常保留在“展开查看”中,能有效提升点击。


3.4 高信息密度矩阵或对比表格

如:


AI往往仅摘要部分字段,难以合成完整表格,因此用户会点击查看全表或下载。

✅ 推荐每页至少包含一个“二维矩阵”或“多字段表格”,提升保留概率。


第四章:如何设计页面,提升AI结果页点击率?

4.1 明确回答一个核心问题,不做话题堆叠

不要一页讲10个问题。每页聚焦一个核心主题,确保AI在处理时能匹配内容=答案。

结构建议如下:

标题:问题式(如“什么样的用户值得持续运营?”)
→ 简洁定义
→ 延伸解读
→ 案例/数据
→ 相关链接

4.2 内容拆块为“显式可摘要”的结构单元

每段内容控制在300-500字之间,且每段有明确小标题。建议使用以下结构标签:

  • <h2>为主结构
  • <h3>为逻辑子层
  • <blockquote>用于观点
  • <table>呈现数据
  • <ul>/<ol>用于列点法则

这样即使被AI部分抓取,仍会保留原文链接提升点击意愿。


4.3 在内容中嵌入“无法摘要替代”的素材

如:

  • 视频讲解(需添加字幕与结构)
  • 下载链接(模板、Excel)
  • 动态图表、互动式演示
  • 长格式访谈、播客音频摘要

用户若想获得完整资料,必须访问页面本身。


4.4 增强内容“差异化”:使用你独有的数据或表达法

  • 使用品牌术语(如“互动密度评分模型™”)
  • 创造自有框架(如“3I模型:Identify, Inform, Influence”)
  • 加入第一方调研数据(“在我们分析了800个LINE用户后……”)

AI在生成摘要时会“避开”这些非通用内容,而把你归为**“必须点击查看的原始数据源”**。


第五章:检测你是否被折叠,点击是否流失?

5.1 使用Google Search Console中的“AI摘要可见性”字段(实验版)

SGE面向部分站点开放了“摘要引用 vs 实际点击”的数据分析。

观察:

  • 被引用页面却点击率为0?
  • 页面是否被“替代引用”了?

5.2 分析热点点击图工具(如Hotjar + Microsoft Clarity)

模拟AI搜索结果页后,测试哪些模块被用户实际点击:

  • 结果前3条是否有行为数据?
  • 折叠部分点击率几乎为零?

5.3 观察AI搜索中的“来源锚点排名”

搜索你主打关键词,在Google SGE或Bing中查看:

  • 你的内容是否位于可见引用位?
  • 是否出现在“展开更多”之后?

若在“展开后第5个链接”,说明你已被折叠。


第六章:结语——AI SERP点击率竞争,已进入“认知战”时代

从SEO到AEO(Answer Engine Optimization),搜索结果页的流量逻辑已经从:

排名靠前 → 优质标题 → 获得点击

变成:

是否参与AI摘要 → 是否保留引用 → 是否能引导用户点击你

不是所有被引用的内容都能被点击,只有“无法被AI轻易总结”的内容,才有持续价值。

未来的内容策略,不再是抢首页,而是抢“AI记不住的那一块”。